踏响时代足音
从北京冬奥会的硕果累累,到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,这一年,我们见证了时代的高光时刻。相关的主题展览,记录了祖国的发展印记。
大众对冰雪运动与体育文化的热情也被点燃。2022年初,由中国体育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联合主办的“传承 超越——双奥之路中华体育文化展”在首都博物馆开展。从各式各样的古代体育文物,到一组组奥运奖牌与申奥的见证物,该展览通过两百余件体育文物,勾勒出中华体育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,生动讲述了中国体育故事与国人的奥运征程,诠释了中华体育精神,彰显着中华体育文化的广泛影响力。
10月16日,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。党的二十大是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,举国关注、世界瞩目。这一年,与之相关的许多主题展览纷纷在全国各地推出。
其中,北京展览馆举办的“奋进新时代”主题成就展格外亮眼。该展览紧扣“奋进新时代”这一主题,聚焦新时代10年党和国家事业的伟大成就、伟大变革,既展现事业发展的新局新貌,又揭示变革背后的力量和动能;既展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引领、思想指引,又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、干事创业的良好风貌。展览设序厅、中央综合展区、地方展区、展望展区、室外展区和互动展区6个展区,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,运用图片、实物、模型等6000多项展览要素。展示我国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跃升的自主研发关键产品实物、模型,国家级重大出版项目《复兴文库》,彰显京津冀协同发展成就的立体电子地图,展现规划建设、轨道交通和科技创新等方面亮点成果的粤港澳大湾区沙盘……走进该展览,一件件实物模型、一段段生动视频、一幅幅图片图表,让参观者满怀激动、备受鼓舞。
展示灿烂文明
书画艺术、考古成果、文物保护……这一年,题材丰富的展览纷纷亮相,以多样化的内容与形式展示着灿烂的中华文明。
1月25日,故宫博物院的开年大展“何以中国”展拉开帷幕,共展出珍贵文物130余件,上起石器时代,下至清代,包括石器、陶瓷、玉器、青铜器、金银器、书画、古籍善本、印章等类别,包含何尊、长信宫灯、藏文《四部医典》等声名远播的国宝重器。该展览将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,分为“源”“流”“汇”三个篇章,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、连绵不绝、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。
8月29日,“文明的印记——敦煌艺术大展”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,展览以“经典敦煌艺术”再现千年石窟的不朽神韵,共展出文物、临本、现当代艺术家创作280余组件,其中复制洞窟8座,文物级壁画临本、彩塑临品等202组件。作为迄今规模最大的敦煌艺术主题展览,该展览不仅在展览结构、展品数量上实现新突破,更是从现实的视角出发,力图为敦煌学研究、传承和弘扬打开新的空间,为当代文化艺术创作者提供创作灵感。
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文明因互鉴而丰富。
7月20日,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,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的雕塑作品鉴真铜像在日本东京上野公园“不忍池”湖畔落成揭幕。7月22日,汇聚梵·高、莫兰迪、康定斯基等46位西方艺术大师的62幅艺术珍品的《百年无极——西方现当代艺术大师作品展》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。
这一年,“意大利之源——古罗马文明展”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,迎来了观展热潮。该展览通过来自意大利全国26家国家级博物馆的308套、共503件珍贵文物,展现了意大利文化渊源的丰富多彩,其展出的若干件考古发现和艺术巨作,此前从未在意大利境外展出过,有些甚至从未离开过所属博物馆。该展览为中意两国文明交流架起一座新桥梁,是两国文化交流的密切深入和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见证。
呈现数字化趋势
这一年,越来越多的文博机构在举办线下展览的同时,利用自身资源与数字技术,推出了线上观展渠道,更好地展示优秀文化。
9月29日,“盛世修典——‘中国历代绘画大系’成果展”在北京开幕,展览以图像、文字、视频、新媒体等多元展示手法,通过1700余件历代绘画精品的出版打样稿档案,呈现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宏富成就。以数字化形式保存和汇聚的艺术精品,生动地呈现出来。在观展时,观众只需扫描展品名称旁的二维码,就能在“盛世修典”的微信小程序上获取相关的文字与视频资料,展览中的历代作品资料,都被囊括其中。不能来现场参观的艺术爱好者,同样可以在小程序上进行线上VR观展。这种数字化形式,与线下展览互为补充,拓展了人们观展的渠道,极大便利了优秀文化的传播。
不难发现,许多文化展览,正呈现出与数字化、智能化结合的趋势。除了传统的图文资料,数字技术的利用给观众带来更丰富的体验。
9月,在北京鼓楼亮相的“时间的故事”展览,以数字化形式展示了钟鼓楼的建筑特色、历史变迁与民俗文化。数字装置、电子互动屏、VR展厅、沉浸式影片……观众通过多种数字互动体验,充分感受古建筑的魅力。
可以预见,未来的文化展览,将与数字技术结合更紧密,以更灵活、生动的形式呈现,为大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。